機器人、虛擬現實要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
18日,本屆高交會的“中國國際人工智能高端領袖峰會”在深圳會展中心六樓茉莉廳召開。
“我們的生活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,再進步到信息社會,未來將進入智能社會。”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主任、北京大學教授劉宏說。今年7月8日,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正式發布,把人工智能列為國家科技發展的新動力、國民經濟發展的新領域、改善民生的新途徑,并且大膽預言了未來智能社會的到來。專家呼吁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深度融合,更加注重客戶需求。而人工智能對工業4.0的作用,正在引起業內人士強烈關注。
“人工智能已發展61年,經歷三起兩落,現在是第三起,正在上升階段。機器人也出現很多年,形態上經歷復雜變遷。”劉宏認為,作為兩個發展時間都很長的領域,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需要深度融合。
說到融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,他首先提醒青年創業者不能被熱情沖昏頭腦,“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創業技術含量和門檻都非常高,沒有一二十年的積累,創業成功率1%都不到”。
在這個基礎上,“根據現有技術結合場景,創造性組合,把現有技術長處發揮到最大”,要注意應用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,“一定要結合場景,一定要變現應用,一定要尊重需求”。
看功能,更要看性能;看光環,更要看內在。“當你說具有一定功能的時候,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性能如何,3%—5%的指標會完成把一個產品搞垮,同時要嚴格把關。”
同樣需要和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是虛擬現實。北京電影學院游戲設計系主任、沉浸式交互動漫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執行副主任劉躍軍講到,虛擬現實科技是承載人工智能的軟實力,“如果放在未來社會里,人工智能是實體科技硬實力。未來的成長,一定會朝著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相融合的領域走”。
進一步,管理智能終端和智能終端的虛擬交互會得到融合。“我們到了最后一定不會手把手帶著機器人去做什么,而是用虛擬交互的平臺去推動人和東西的互動。”他認為,虛擬科技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在機器人、虛擬現實等與人工智能融合之后,各行各業都有了普遍、廣泛的人工智能應用。在此基礎上,人本身的生產生活需求變得愈發重要。
英特爾中國通訊設備制造行業總經理李勇說,人工智能經過多年發展后,可以為企業減少損失。“大家經常提工業4.0,在工業制造領域,人工智能的作用就更大了。如果一個制造工廠的機器突然之間壞了,我們要去檢修,每分每秒都是數萬美元的損失,那我們通過相關的人工智能,我們可以提前檢測,檢測到以后可以選擇更好的備選方案進行維修和檢測。”
另外他提倡,高情商、組織力、領導力可能是人工智能發展之后人類需要去更多關注的。“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做出大量可能是創造性的工作,我們需要去做更多能力上的儲備,包括學習習慣和學習目標上的儲備。簡單重復記憶的東西在現實中越來越沒有必要了。”
在峰會上,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楊帆從幾個方面對AI行業進行思考。“真實、有效、有規模的行業化剛需,這些是一切的前提”,他首先提出,一切要從真實用戶的需求出發,“現在早期的AI成本投入非常高,如果你所面臨的需求不夠規?;?,還是存在很大問題”。
此外,要把握行業需求的技術紅線。“我們脫離場景,脫離用戶需求去講一個技術本身的價值,其實沒有任何意義。”要有有效的數據閉環,讓技術和業務形成正向的反饋。同時要注意核心價值要素的轉移。
●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郭悅 記者 戴曉曉
■產業透視
置身“智慧城市”化身“未來市民”
自從11月16日高交會在深圳開幕以來,在高交會智慧城市專館,不少市民現場體驗了各個展位的服務,過了一把做“未來市民”的癮。
智慧城市專館集中展示了海內外智慧城市領域的優秀成果、創新技術和智能解決方案,并通過多元展區、高峰論壇、現場活動三大類形式,立體展現智慧城市的樣貌。
走進智慧城市專館,記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和人臉識別,獲得了一張專屬的“城市虛擬卡”,是在這個“虛擬城市”的唯一身份標識,“虛擬城市之旅”便由此開始。
剛剛走進展區,一款造型別致的路燈就自動點亮了。這款路燈的作用不僅是照明而已,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,該路燈是物聯網的載體,結合了互聯網、物聯網、WIFI、傳感器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空間地理信息等多項“黑科技”,除了照明,還能提供地圖、公交線路、公共免費WIFI、智能充電樁、路邊停車、太陽能、環境監測、緊急報警、音視頻信息發布等多項功能,甚至還能幫助警方破案。
一輛炫酷的紅色跑車映入眼簾,跑車不僅有顏值,駕駛艙的三個大屏也相當吸引眼球。很多觀眾現場體驗了車聯網,想看看作為老司機,駕駛大數據會給他們打多少分。原來,通過物聯網、無線通信、大數據等技術,實現了對車輛及駕駛人實時數據采集和大數據分析。
有趣的是,如果你開車跑在虛擬的高速上,車聯網會提醒不要疲勞駕駛、燃油是否足夠、車輛之間位置等信息,好像有“人”時刻貼心陪伴,路上不再孤單。
在小城市生病了找不到醫院怎么辦?智慧城市專館展示的分級診療體系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。一方面,居民每天通過移動醫療終端所測的血壓等信息,將形成健康檔案,這不僅讓患者和家屬能夠實時了解這些信息,還能夠體驗家庭醫生的居家健康跟蹤服務。病人一旦生病,通過成熟的遠程技術,各地醫院都可以異地給病人看病,給出精準的診斷結果,從而緩解看病難的問題。